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评估L5椎体次全切术后置入新型自稳定人工椎体的力学性能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为腰骶段脊柱结核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方法:提取1名健康志愿者腰骶段CT薄层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构建腰骶段(L3-S1)脊柱生理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将L5椎体及邻近椎间盘切除后,分别置入新型自稳定人工椎体和钛笼联合侧前方钉棒固定,构建新型假体组和钛笼组有限元模型。对所有模型的S1椎体下表面进行全部自由度约束,在L3椎体上表面给予400N的轴向载荷模拟生理压缩,然后再在L3椎体上表面施加8Nm的弯矩载荷,模拟腰椎前屈、背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扭转六种运动,统计分析在不同运动方向上三组模型L4~S1的活动度及L4下终板和S1上终板的最大Von mise应力。结果:新型假体组和钛笼组L4~S1在前屈、背伸、侧弯、扭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为0.38°~0.56°与0.53°~1.41°,较生理组(4.48°~10.12°)同部位活动动度明显减小。新型假体组和钛笼组L4下终板与S1上终板在前屈、背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方向上的最大Von Mises应力较生理组均明显增大,新型假体组在上述方向上终板的最大Von Mises应力较钛笼组明显减小。结论:自稳定人工椎体可以较好地重建手术部位的即刻稳定性,有效降低手术部位邻近终板的局部应力,理论上可以降低术后假体的下沉率,但其长期稳定性、抗疲劳性等力学性能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1年5月我院采用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TLIF手术和单纯TLIF手术治疗的双节段LDD患者74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IntraSPINE非融合技术联合TLIF手术,n=36)和对照组(行TLIF手术,n=38)。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部及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在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随次访时的腰椎侧位X线片上...  相似文献   
3.
4.
目前,脊柱固定融合术仍是矫形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标准术式,业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与临床数据体系。然而,脊柱节段运动功能丧失、脊柱应力传导改变、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等一系列的固定融合术“副作用”也接踵而至。近年来,非融合技术逐渐在青少年脊柱畸形矫形中尝试应用,力图在纠正脊柱力线的同时保留脊柱节段的部分运动功能,如AVBT技术等。本期个案报道中刊登了1篇“Dynesys矫形动态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例报道”的文章,也反映了国内学者在该领域中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态度,但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相关风险仍缺少客观的数据和理论支撑。因此,特邀部分专家围绕该内容展开探讨,以期为非融合技术在AIS畸形矫形中安全、规范、合理的应用提供思路与见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原发性骨质疏松与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分析总结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月来我院脊柱脊髓外科就诊的132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经骨髓穿刺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38例(骨髓瘤组),原发性骨质疏松94例(骨质疏松组),均经双...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单边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行Quadrant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单边动态固定术治疗的23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0~40岁(31.0±6.9岁)。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68个月(42.0±6.6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资料;于术前及术后2d、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visualan 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手术的临床效果;于术后2d、末次随访时行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检查,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腰椎MRI检查,应用Pfirrmann分级评估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及信号变化,计算Pfirrmann分级改善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2.5±11.6min,术中出血量58.8±9.5ml,术后住院时间3.1±0.4d。患者术后2d、末次随访时的ODI、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2d、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及其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以及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d手术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Pfirrmann分级30.5%改善,56.5%无明显改变,13.0%退变加重;邻近节段8.7%改善,73.9%无明显改变,17.4%退变加重。随访期间无椎间盘突出复发,无螺钉松动、断裂、失效等相关并发症。结论:Quadrant通道辅助下腰椎间盘切除单边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保留腰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提出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新的临床分型并评价其对手术治疗方案选择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35例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7~70岁(42.4±16.1岁)。后正中入路6例,经椎旁肌间隙切除横突入路7例,腹膜后间隙入路17例,病变后方直接切除5例。依据占位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将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按部位分为3型:Ⅰ型,病变位于椎体旁,小部分沿神经根向椎间孔生长,未突入中央椎管;Ⅱ型,病变位于椎体旁椎间孔之外;Ⅲ型,病变位于椎弓后方的竖脊肌。每型按占位大小进一步分为a、b两个亚型,病变长轴≤50mm为a型,>50mm为b型。3名观察者先后进行两次评估分型(间隔1周),并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行疼痛VAS评分,并结合影像学复查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5例患者中Ⅰa型4例,Ⅰb型3例,Ⅱa型9例,Ⅱb型14例,Ⅲa型3例,Ⅲb型2例。3位观察者分型自身一致性的Kappa值为0.924~1,观察者之间一致性的Kappa值为0.849~0.924,均高度一致。6例经后正中入路切除患者为胸段Ⅰa(1例)、Ⅱa(5例)型,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切除患者为腰段Ⅰa(3例)、Ⅱa(4例)型,17例经腹膜后间隙入路切除患者为腰段Ⅰb(3例)、Ⅱb(14例)型,5例病变后方直接切除患者为胸、腰段Ⅲa(3例)、Ⅲb(2例)型。34例一期全切,1例未能全部切除。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均未见明显缺失。33例患者获得3~90个月(42.5±33.3个月)随访,其中32例复查MRI未发现病变复发,1例脂肪肉瘤复发。VAS评分术前为7.7±1.6分,术后1个月2.4±1.3分,末次随访时1.2±1.1分。结论:基于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的部位和大小,进行合理临床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手术治疗策略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体外生物力学研究方法评估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手术的微型记忆加压合金板(GYZ记忆合金板)置入后的即刻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颈椎尸体标本,男性,年龄55.2±7.1岁,身高175.4±3.8cm,体重72.3±6.0kg。通过薄层CT及骨密度检查,排除畸形、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所有标本剔除脊柱周围血管、肌肉等软组织,保留韧带、关节囊后,先后制作为生理组、损伤组、新型合金板组、传统钛板组4组:生理组为空白对照组;损伤组标本仅将C3/4椎间盘破坏;新型合金板组将C3/4椎间盘切除后置入椎间融合器,前路辅助GYZ记忆合金板融合固定;传统钛板组前路辅助传统钛板固定。每组标本均在前屈、背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方向上给予1.5N·m的载荷。记录第3次试验的结果并对四组标本C3/4椎间隙在前屈、背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扭转方向上的活动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置入物位置良好。生理组C3/4在前屈、背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为4.8°±0.5°、2.5°±0.1°、2.4°±0.3°、2.6°±0.3°、2.0°±0.2°与3.9°±0.1°;损伤组分别为6.0°±0.7°、3.4°±0.3°、3.4°±0.5°、3.8°±0.6°、2.4°±0.9°与5.7°±1.3°,较生理组明显增大(P<0.05)。新型合金板组C3/4椎间隙在上述六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为0.6°±0.1°、0.4°±0.1°、0.5°±0.1°、0.7°±0.1°、0.6°±0.1°及1.0°±0.1°,传统钛板组分别为0.6°±0.1°、0.5°±0.1°、0.5°±0.1°、0.7°±0.1°、0.5°±0.1°与1.0°±0.1°,两组在各方向上的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型记忆合金板可以获得与传统钛板相似的固定强度和重建手术部位的即刻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DC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采用ACDF治疗单节段CSM患者66例。根据颈椎侧位X线片是否存在连续3个节段的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分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 group,DCS)组(30例),其余纳入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non-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 group,NDCS)组(36例)。其中DCS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8.4±10.1岁;NDCS组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48.8±7.3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组随访39.0±2.1个月,NDCS组随访39.2±1.9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曲度(C2~C7 Cobb角)及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对比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优良率。结果: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出现吞咽困难3例(DCS组1例,NDCS组2例),对症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DCS组手术时间78.2±10.4min、术中出血量32.3±5.1ml;NDCS组手术时间76.7±10.7min、术中出血量30.5±5.5ml。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组JOA评分术前为7.63±1.50分,术后3个月为12.73±1.41分,术后1年为13.83±1.58分,末次随访时为15.03±1.73分;NDI术前为(38.42±5.90)%,术后3个月为(19.89±2.25)%,术后1年为(13.67±2.99)%,末次随访时为(4.83±3.66)%。NDCS组JOA评分术前为8.08±1.86分,术后3个月为12.97±1.70分,术后1年为13.97±1.59分,末次随访时为15.06±1.47分;NDI术前为(36.26±6.63)%,术后3个月为(19.96±3.05)%,术后1年为(14.61±2.75)%,末次随访时为(5.69±2.76)%。两组术后的JOA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相同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组颈椎曲度术前为11.27°±5.56°,术后3个月为14.80°±5.53°,术后1年为14.97°±5.11°,末次随访时为15.64°±4.86°;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术前为5.71±1.47mm,术后3个月为7.56±1.43mm,术后1年为7.07±1.84mm,末次随访时为6.93±1.61mm。NDCS组颈椎曲度术前为11.66°±5.23°,术后3个月为14.88°±5.93°,术后1年为15.12°±6.12°,末次随访时为15.76°±5.29°;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术前为5.58±1.75mm,术后3个月为7.63±1.54mm,术后1年为7.19±2.09mm,末次随访时为7.14±1.74mm。两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相同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优良率评价综合疗效:DCS组优18例,良10例,中2例,优良率93.33%;NDCS组优24例,良9例,中3例,优良率91.67%,两组JOA评分改善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F治疗单节段CSM伴DCS的患者,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稳定性可靠,可重建颈椎曲度并恢复椎间高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真菌性脊柱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约占各类脊柱感染的0.5%~1.6%。广泛使用免疫抑制药物、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恶性肿瘤、器官移植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等因素会使真菌性脊柱炎患病风险增加,近年来其相关的文献报道正在逐年增加。由于病史、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且病原学培养和药敏试验耗时较长,导致真菌性脊柱炎极易被漏诊或误诊,错失早期治疗的机会。此外,真菌性脊柱炎的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应用抗真菌药物,但长期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药物选择及用药疗程的规范化尤为重要,若病情严重或诊疗不规范则可能还需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在真菌性脊柱炎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尚且不足,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因此我们针对真菌性脊柱炎的病原学、临床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真菌性脊柱炎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使真菌性脊柱炎患者获得更加及时、规范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